【新传创翼营】从“野蛮“到“规范”:基于亲身实践解析微短剧的演进逻辑与未来发展——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新传创翼营”系列融媒实践活动第二期成功举行

时间:2025-11-20浏览:10设置

促进理论教学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拓展新闻传播学科前沿性视野,11月17日下午14:30,由167.net必赢客户端文化与旅游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点主办的“新传研行系列新传创翼营”专题活动在167.net必赢客户端一期5-306教室成功举行。

本次活动以我的片场日记:微短剧的野蛮生长与规范发展为主题,由2024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侯义阳担任主讲,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位点负责人郭静、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负责人陈红燕、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唐元及部分教师出席参加,学院四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参与交流。   

 

 

 

唐元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分享会的主题,同时分析了当下微短剧行业发展的现状。她指出,根据行业数据报告显示,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突破500亿元,已超过电影票房,显示出这一新兴业态的巨大商业潜力。在这一背景下,行业也正经历从初期的“流量为王”向“质量为王”的关键转型,政策引导与市场引导机制正逐步完善,推动微短剧内容向精品化、专业化、价值化发展。

 

 

 

主讲人侯义阳同学以“实践+研究”双重视角,聚焦微短剧行业实践与文化传播的交叉领域,从剧本策划、现场表演到行业观察,全景复盘了微短剧创作的完整生态。结合其亲身参演多部短剧作品片段,进行片场案例分析。他展示了短剧拍摄的幕后流程,以这些作品为样本,深入剖析了行业在“野蛮生长期”所暴露的典型问题:包括在流量焦虑下对“爽点”的过度依赖所导致的内容同质化,工业化生产流程缺失所带来的制作粗糙。他指出,如今微短剧的价值绝不止于“电子快餐”,其强大的情绪传播力与社交话题性等特点,具备成为观察当代社会心态的窗口、承载地方文化叙事的新载体、以及连接线上流量与线下文旅场景的关键节点的巨大潜力。

 

 

 

 

讲座结束后,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点负责人陈红燕充分肯定本次活动,指出分享会紧扣行业前沿,富有实践价值。她强调要把握传播中的“连接”本质,充分发挥温暖人、感染人的独特魅力。刘露老师指出微短剧作为新兴叙事载体充满想象空间鼓励学生在微短剧创作中保持耐心与坚守实验实训中心主任唐元指出,微短剧的规范化发展正倒逼内容升级,需将表演的“人情味”与文化的“厚重感”相融合。最后,作为此项实践活动的策划人郭静老师认为,微短剧是洞察当代传播的窗口,希望这个系列能持续搭建学界与业界的对话平台,让我们共同探索智能传播时代传播与叙事的新可能。

未来,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将继续推出聚焦行业前沿的专题活动,持续推进产教融合,为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型传播人才开拓更多可能。

    撰稿人:侯义阳 初审:许婧 复审:郭静 终审:张体云


返回原图
/